首页 > 网游小说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373章 虚实相接

第373章 虚实相接(1/2)

目录

第373章虚实相接

一番调试之后,这一台以整颗矮行星为身体的引力望远镜真正进入到了工作状态。

厚度达到80公里的外壳,将这宇宙之中绝大部分的辐射全部挡在了外面,唯有中微子、理论预测之中的引力子等少数穿透力极强的粒子才能穿透进来。

它就像是一张大网一般,此刻已经静静张开,等待着猎物的出现。

在开始进入运行的第一天,李青松便观测到了高达1000万例粒子撞击事件。

但经过李青松的验证之后,确认了这1000万例粒子撞击事件之中的99.9%都是中微子撞击事件,剩下0.1%是其余干扰粒子,引力子撞击事件则一个都没有。

“没关系。按照预期收益来计算,就算以这台引力望远镜的性能,也要平均一年时间才有一次引力子撞击事件,慢慢等就是了。”

抽调了一部分克隆体和智慧生命科学家维持着它的运行,李青松的注意力则放到了另一个方面。

气态巨行星内部湍震探测任务。

此刻,用于执行此次探测的总计100万艘特制科考飞船已经生产完成。

这些飞船采取了特殊的加固外壳,足以承受2000万倍标准大气压的压力,并且承受三万摄氏度以上的高温。

这种性能,已经完全足以让它们进入恒星大气层,甚至于进入恒星的等离子海洋之中了。

就比如太阳,其表面温度也才5500摄氏度左右,完全在这些科考船的承受范围之内。

当然,它们只是科考船,内部采取了特殊构造才能有这些性能。而战舰很显然是不可能这样造的。

短时间内,在恒星表面进行星际战争对于李青松来说仍旧是一种奢望。

这些特制飞船如同一艘艘潜艇般闯进了那颗气态巨行星的大气层,然后迅速下坠。

5000公里,1万公里,1.5万,2万,2.5万……

一直下沉到2.8万公里的深处才停止下潜。

这颗气态巨行星的质量比木星更大,但体积和木星差不多。它的半径也才仅有3.5万公里而已,此刻这个下潜深度完全可以说是已经接近了核心部位。

此刻呈现在李青松面前的是一幕奇特的景象。

这一刻,李青松像是又回到了被毁灭者文明使用未知手段截杀的时刻。

环绕在这些科考飞船周边的,是极为纯净的亮蓝色物质。它们充斥了所有的空间,所有的方向,没有一丝遗漏。

那是因为巨大的压力和极高的温度所导致的物体自身的辐射。

因为颜色太过纯净的缘故,李青松甚至无法用肉眼看到它们的运动。

但科考船自身不间断的晃动却表明,这些物质并不平静。

在自身磁场、内部对流的影响之下,它们就像是洋流一般在时刻涌动着、流动着。因为其极高的密度和巨大的力道,导致就算采取了最为先进的稳定系统,这些科考船仍旧在不受控制的时刻晃动。

此刻,切换到位于这些科考船内部的克隆体身上,李青松感觉自己如同置身于一片蔚蓝大海中一样,一切都那么静谧美好。

可是李青松知道,这静谧美好的一幕只是表象。那无穷无尽的凶险就隐藏在这一层表象内部。

因为那些物质并不是海水,它们是液态的金属氢。

它们的密度甚至有普通物质的数百倍。一旦将它们取到外界,失去了星球引力的束缚,它们便会怦然爆炸,释放出比tnt炸药高出至少十倍的能量。

这是一片“炸药”的海洋。而李青松的科考船们便在这一片海洋之中遨游。

有时候,这些科考船游着游着,便忽然间消失不见,就像是凭空失踪了一样。

就像是真正的海洋一样,这里的“水文”条件也极端复杂。内部的磁场变化,某些宏观层面的对流现象,等等等等,都会导致某些不可预测的压力与温度、辐射变化,进而瞬间突破李青松费尽周折才造出来的防护系统,在一瞬间将科考船摧毁。

被摧毁之后,构成科考船的材料会在一瞬间之中被电离,融入到这一片炸弹海洋之中。

整个过程极为迅速,悄无声息之间就会完成这一切变化,甚至都来不及反应。

而完成同化之后,这一片海洋却仍旧维持着原本的静谧与美好,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甚至于,就算“水文”条件没有任何变化,这些科考船也随时有可能因为内部故障而瞬间被毁。

在完成了投放的第一天,这100万艘科考船就毁掉了足足12万艘。剩下的88万艘预计也会在接下来一个月时间内彻底报销。

幸好李青松对此早有准备。

他的无数座工厂时时刻刻都在轰鸣之中,时时刻刻都在生产巨量的特制科考船,然后不顾价值,不顾收益,只顾着一股脑的将它们扔到那颗气态巨行星之中,维持着足够的观测密度。

毕竟那种湍震现象极为微弱,且据计算极为稀少,必须要维持足够的观测密度才有希望观测到。

此刻,在数量高达千万的细分领域和应用层面的研究项目之外,这两个涉及到最根本、最基础物理学定律的试验计划已经全面开始了运转。

两张大网已经彻底张开。能否捕捉到引力子这头神秘莫测的猎物,就看接下来一段时间了。

时间悄然流逝着,转眼间便是一年时间过去。

截止到现在,李青松投入到气态巨行星的特制科考船数量已经突破了千万艘。引力望远镜那里,探测到的撞击事件总数量也达到了40亿次。

但……很遗憾。这千万艘科考船没有探测到一例湍震现象。那40亿次粒子撞击事件中,也没有一粒引力子撞击事件。

这一结果引起了李青松与一众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

事情的发展不应该是这样的。按照之前理论计算,就算此刻己方仍未直接探测到引力子,至少也应该探测到了一些疑似事件,或者检测到了一些间接效应才对。

实在不应该像是现在这样一无所获。

除非,己方的设想从一开始就错了,除非引力子的性质与己方之前的理论计算存在较大偏差。

那么,该做第二手准备了。

李青松一边召集大量的智慧生命科学家,展开一次又一次的研讨会、讨论会,不断交流碰撞新的想法,探讨新的可能性,一边继续维持着这两项探测任务的进行。

时间继续悄然流逝着,转眼间便到了第五年。

气态巨行星内核探测计划,与引力望远镜探测计划仍旧一无所获。

不,不能说是一无所获。

除了引力方面,在其余方面李青松倒是收获了许多东西。

在平均每天1000万例以上的中微子撞击事件之中,李青松的中微子天文学大幅发展,对宇宙演化、大尺度纤维状空间结构、各种极端天文现象、河系合并、星系早期变化等等领域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持续不间断的气态巨行星内部观测,则让李青松对气态巨行星的内部结构、物理变化,乃至于恒星的演化等等,也有了大量的资料和科技积累。

这两个探测计划并不能说是“赔钱”的。

将当初投资额看做100块的话,这些收获大约价值150块,对于李青松来说仍旧是赚的。

唯一的问题在于,李青松当初投资100块,是希望能实现1000块的收益的,此刻却只赚到了150块。

对于李青松来说,赚的少,就等于是赔了!

并且这150块还是以其余方式呈现,并不是自己最想要的类型,这就有点难搞了。

李青松轻轻叹了口气。

“之前的道路走错了么那么……正确的路在哪儿”

时间悄然流逝着,转眼间便是20余年过去。

这些年之中,科学家们和李青松一道,进行了无数种猜想,进行了无数次理论计算与推演,但始终没有找到一种数学上可以自洽,且与现有物理数据相契合的理论模型。

长时间没有突破,李青松心中开始隐隐有些忧虑。

原因很简单,20年的僵持而已,对自己来说算不得什么,但对于那些来源于各个种族的智慧生命科学家来说却有些承受不住。

智慧生命是需要正向反馈的,精神状态是需要维持的。长时间的毫无进展,很容易打消他们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最终导致一潭死水。

但最终李青松担心的事情并未出现,因为海默蓝站了出来。

李青松看到,以副元首身份统领所有智慧种族的海默蓝甚至先于自己察觉到了这一点隐患。早在数年之前便开始筹备,在科学家们渐渐丧失进取心和自信心的苗头刚一出现的时候,便开始了着手应对。

各种各样的活动,譬如星际探险、文化交流,各种联谊会、娱乐会,各种影视作品等等轮番上阵,更是从最根本着手,全面塑造了每一个智慧种族最基础的社会舆论,让所有人对科研学者抱有更为宽容、包容的心态,竭力降低着参与这一次基础理论攻关的科研学者们的压力。

同时也通过各种方式给予他们正向激励,让他们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的这一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收获战果的战争中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