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小说 > 主母操劳而死,换亲后宠夫摆烂了 > 第233章 北上

第233章 北上(1/2)

目录

暮色漫过藏书阁的雕花窗棂,沈钧钰捧着《齐民要术》的手稿穿过回廊。晏菡茱正踮脚擦拭顶格书箱,绯色裙摆扫过积尘,惊起梁上一窝雏燕。

“父亲允了。“沈钧钰将手稿摊在酸枝木案上,“只是这农算入科举的事。“

晏菡茱转身时碰落箱盖,泛黄纸页如雪纷飞。她弯腰拾起半卷《汜胜之书》,指尖抚过“溲种法“三字:“夫君可记得永昌伯府佃农李叔?去年他按古法浸种,亩产多收三斗。“

沈钧钰望着手稿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李叔斗大字不识。“

“所以他按图索骥闹了笑话。“晏菡茱将残卷按在他胸口,“若县令都如李叔般只识皮毛,如何劝课农桑?“

二更梆子响时,靖安侯正在书房擦拭祖传宝剑。剑穗缠着的玉珏突然断裂,滚到沈钧钰脚边。

“农算入科考?“沈文渊收剑入鞘的动作微滞,“当年你祖父推行武举改制,被言官弹劾了三年。“

沈钧钰将农书手稿铺在案上:“南橘北枳的道理,县令总该懂得。“

烛火跃过“溲种法“的图解,沈文渊忽然想起北疆战报——去年雪灾,三个县令因不懂冬麦御寒之术,致使万亩良田绝收。

“北方学子不识荔枝,岭南举子未见雪灾。“他屈指叩击剑鞘,“这考题如何公允?“

“所以需要这个。“沈钧钰翻出手稿末页,泛黄宣纸上画着稻穗与麦穗对比图,“农司正在编纂《四海农经》,各道物产皆有图解。“

窗外惊起夜枭,扑棱棱撞在“文渊阁“匾额上。沈文渊望着儿子眼底跳动的烛火,恍如看见二十年前的自己——那年他力排众议改革马政,也是这般灼灼目光。

“明日把《四海农经》纲要呈来。“沈文渊突然道,“阅书楼之事,为父会请太子督办。“

五更鼓破晓时,晏菡茱正在晒书场指挥仆役。七八个寒门书生候在角门,最年轻的攥着秃笔的手在抖——那是用三百张抄经纸换的入门牌。

“先抄《汜胜之书》第三章。“她将砚台推给青衫书生,“错字超三个,今日酬劳减半。“

沈钧钰抱着樟木箱穿过月洞门,箱里《永乐大典》残卷泛着陈墨香。晒场西角突然喧哗,小厮揪着个偷藏纸页的少年:“这治蝗篇是侯府秘。“

“让他带走。“晏菡茱掰开小厮的手,“今夜蝗虫可不管这是谁家的学问。“

沈文渊立在阁楼暗处,看着少年将纸页塞给门外老农。老农布满沟壑的脸笑成秋菊,让他想起北疆那些捧着《冬麦御寒十策》哭泣的老卒。

日头西斜时,太子侍从抬着鎏金匾额进院。“文渊阁“三个御笔大字映着晚霞,沈钧钰在匾额右下角发现行小楷:敕令各道州县设分阁。

“父亲!“他冲进书房却撞见晏菡茱,“你怎么。“

“来送这个。“晏菡茱晃了晃《四海农经》样稿,“岭南荔枝图是请二叔画的,他在广州驻军三年。“

沈文渊突然咳嗽起来。当年他力谏陛下派胞弟镇守岭南,换来的是二十年兄弟陌路。此刻样稿上栩栩如生的荔枝,竟比八百里加急战报更刺目。

更鼓敲过三响,沈钧钰在御书房呈上奏折。景仁帝朱笔在“农算科“三字上悬了半晌,墨汁滴落染污“循序渐进“四字。

“爱卿可知,前朝炀帝开运河被骂了千年?“

“陛下圣明。“沈钧钰伏地叩首,“运河滋养万民时,无人再提炀帝。“

月光漫过宫墙时,八匹快马载着《四海农经》样稿奔赴各道。北疆驿站里,浑身绷带的纪胤礼正借着火光读“冬麦御寒篇“,忽听帐外老卒啜泣:“早两年有此书,俺闺女就不会饿死。“

惊鸿院内,晏菡茱将最新誊本锁进书箱。箱盖合拢时,沈钧钰忽然道:“父亲把密室残卷都取出来了。“

“老侯爷若在世。“

“祖父定会欣慰。“沈钧钰握住她沾墨的手,“那日你问为何藏书数万,如今可明白了?“

夜风卷着桂花香涌进来,晏菡茱望着晒书场堆积如山的典籍。月光下,它们不再是锁在深阁的死物,而是即将飞向四海的星火。

烛芯“噼啪“爆了个灯花,靖安侯将公文合上,忽然笑叹:“钧钰如今愈发稳重了。“他起身推开雕花窗,夜风裹着荷香涌进来,“当年你执意要娶菡茱时,为父还担心。“

“父亲如今不担心了?“沈钧钰将凉透的茶换成新沏的碧螺春。青瓷盏底映着烛光,在紫檀案几上拖出细长的影。

靖安侯接过茶盏,眼底映着跳动的烛火:“上月户部那桩贪墨案,你处理得极妥当。“他吹开浮沫,话锋忽然一转,“明日把库房钥匙交给菡茱吧。“

沈钧钰执壶的手顿了顿,茶汤在杯口打了个旋:“儿子还想躲几年清闲。“他唇角微翘,露出几分少年气,“父亲正当壮年,总得让儿子多偷几年懒。“

“混小子!“靖安侯笑骂着掷出枚蜜饯,正砸在儿子肩头。檐下铜铃叮咚作响,惊起栖在梧桐上的夜枭。他忽然压低嗓音:“莫学我当年。“话没说完又摆摆手,“罢了,快回去陪你媳妇。“

沈钧钰跨出门槛时,听见父亲对管家嘱咐:“夫人近日喜酸,让厨下备些梅子。“月光将他的影子拉得老长,惊鸿院的灯火在树影间明明灭灭。

晏菡茱正倚着软榻翻书,烛光在她鬓边玛瑙坠子上跳着舞。沈钧钰悄声走近,瞥见书页上绘着八卦图,挑眉轻笑:“夫人何时信这些怪力乱神了?“

“侯爷不懂。“晏菡茱将银杏叶书签夹在《堪舆要术》里,“前日庄户来报,说西郊田亩收成总比东郊少三成。妾身按书中所说改了几条水渠,今秋竟多收了两成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