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保底拿奖(1/2)
第249章保底拿奖
毫无疑问,《茜茜的狗》首映很成功,电影深受观众们的喜爱。
胡小北在首映后接受众多记者采访,回应这部影片的主题,以及拍摄时的幕后故事。
这部影片在柏林电影节期间将安排5场公开放映,包括一场面向专业影评人的特别场。
由于首映十分成功,已经有不少片商前来洽谈购买版权的问题。
给出的价钱虽然还不错,可远远达不到他的要求。
既然已经进入主竞赛单元,且深受观众们的喜爱,那为什么不再等一等呢
如果在柏林电影节上拿了个奖,电影也能卖出个好价钱来。
毕竟成本不高,这么点时间,他还等得起,也亏得起。
由于《茜茜的狗》的惊人表现,胡小北受邀参加了“导演论坛”,与迈克尔温特伯顿等一众国际导演交流起了创作理念。
安小茜也参与了“女性演员圆桌会议”,与其她演员一起探讨女性角色的银幕呈现。
此外,胡小北通过电影节官方安排,与评委会主席夏洛特兰普林等评审团成员进行了非正式会面,介绍影片创作的背景。
其实,他有考虑过以多种运作的方式,来提升电影的获奖概率。
比如:通过对谈活动,向国际同行阐释华夏家庭伦理的深层逻辑,减少文化隔阂。
安排安小茜与评审团成员(女演员夏洛特兰普林)进行一对一午餐会,传递电影角色创作的细节。
向评审团提交影片的学术分析报告,强调其“打破东西方宠物叙事框架”的创新价值等等。
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还是放弃了这些想法。
(ps:柏林电影节没有明确禁止评审团成员和主竞赛单元的导演、演员一起吃饭交流。但是为了保证评审的公正性和独立性,评审团成员员一般会谨慎行事,避免与参赛人员有过多私下接触。这样可以保持适当的距离,以确保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在他看来,这些都不过是些上不得台面的小动作,虽然确实很有用,可如果被媒体报道出来,反而容易落人口实。
他和安小茜的第一个国际奖项,绝不能通过这类手段获得。(ps:奥斯卡除外)
如此一来,在确保电影质量过硬的条件下,只能以堂皇大势压之了。
胡小北早已委托了专业电影节公关公司thefilagency,他们为这部电影制定了一系列的媒体曝光计划,足以覆盖欧洲主流影评人。
为此,他付出了八百万软妹币的宣传费用。
不仅有各类媒体会争相报道,展会现场还有空运来的——各种《茜茜的狗》电影宣传纪念品赠送。
这是合情合理,且完全符合电影版权运营手法的,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来。
只不过,一般来参加电影节的电影,普遍偏艺术化,绝大多数导演能拿到投资拍电影,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想让投资商再投钱去帮导演运营奖项,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事。
《茜茜的狗》这部电影不一样,胡小北有足够的资金,可以投入到电影的宣传造势中去。
这么做的效果也很明显,有计划的宣传,加上电影质量极高,《茜茜的狗》知名度一路飙升。
首映过去才不过三天,片商的收购价就涨了一两倍,版权的总收购价格已经达到了385万刀乐。
且随着电影口碑的发酵,以及媒体舆论的加持,这个价格还远不是它的极限。
以胡小北之见,《茜茜的狗》获得了三项提名,至少会得到其中一个奖项。
之所以这么确定,是出于华夏国际影响力的日渐提升,以及华夏电影以往在柏林电影节的表现,综合分析而来。
从1988年张一谋的《红高粱》获得第38届最佳影片金熊奖开始,到2005年顾常卫的《孔雀》获得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ps:《红高粱》是首部“金熊奖”华语电影,首部华语片获得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
华夏电影在柏林电影节就开始了漫长的拓展之路,陆陆续续获得了二十次以上的各类奖项。
平均下来,每年最少都要获得1个柏林电影节奖项。
尤其是在九十年代,柏林电影节基本每年都有华人评委参与。
倒是2000年往后,相对显得势弱了一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